29 3 月, 2024

Eddiba Sports

从亚洲的Eddiba获取最新的亚洲新闻:重大新闻,专题报道,分析和特别报道以及来自亚洲大陆的音频和视频。

中国的储蓄将如何帮助拯救地球

在今年早些时候致首席执行官的信中,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总裁拉里·芬克(Larry Fink)谈到“全球资本配置的结构性变化”。 气候变化是一种日益增长的投资风险,但指出气候变化是历史性的投资机会。 布莱克先生管理着近9万亿美元的黑石资产。 Fing的评论可能会对金融资产配置产生夸大影响。 如果华尔街听取他的观点,它将在全球减轻气候风险的努力中改变游戏规则。

但是,在为绿色投资筹集资金方面,这座城市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先生。 在Fing发表信后的几个星期,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届会议”和中国主要政治组织的年度支持会议上强调了绿色基金的政府最高优先事项。 中国几乎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其金融体系是世界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约有45%是由国内储蓄率异常高的驱动的,这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仅其庞大的国有银行系统就积累了近50万亿美元的资产。 将这些巨大的金融资源中的一小部分增加用于绿色投资的资金份额,对于过渡到中国和国外的绿色增长大有帮助。

今天,据说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发行人发行了价值157亿美元的绿色债券,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同时,截至去年底,中国银行业的未偿绿色贷款总额接近12万亿元人民币(合1.8万亿美元),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绿色信贷簿(图1)。 尽管如此,绿色贷款和证券绿色资产仅占中国金融市场的一小部分,仅占中国金融市场的不到7%和1%。 绿色股票市场,尤其是那些具有启动创新所需的初始风险资本的市场,相对较浅。

要在2060年之前实现中国的碳中和目标,将需要大量资金流入低碳基础设施的发展中。 一种 最近的研究 清华大学的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估计估计,仅能源系统在2020年至2050年之间就需要约138万亿元人民币(20万亿美元)的新投资才能实现碳中和目标。 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快速过渡之路将产生对额外投资的需求,包括现有碳资产的快速贬值以及刺激绿色创新和技术发展。

将这些巨大的金融资源中的一小部分增加用于绿色投资的资金份额,对于过渡到中国和国外的绿色增长大有帮助。

如何加快中国将大量国内储蓄向绿色投资的再分配? 首先,政府是最大的资本使用者。 但是,尽管有一些新芽,但政府在中国的投资大部分还是棕色的。 根据Vivid Economics的估计,棕色措施高于去年批准的金融回收计划中的绿色投资。 向任何地方的绿化过渡都比能源行业更为重要。 国内煤炭消耗和已安装的燃煤发电能力将在帮助中国在2030年之前最大限度地提高碳排放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公共和私人融资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承诺将在可再生能源容量,电池存储和智能阶段投资方面继续增加。

绿色基金标准是创造环境的重要元素。 重要的是,中国去年从绿色投资清单中删除了清洁煤,但中国仍有一些地区标准与国际惯例背道而驰。 例如,以总投资的50%计,认证的绿色投资所需的份额低于国际绿色债券标准的95%限制。 另外,可以改善环境风险管理和信息公开。 必要时,这些旨在改善绿色基金供应的干预措施可能不足以鼓励以实现中国减排目标所需的水平和速度重新分配资产。 如果平等的话,刺激对绿色资金的需求就不那么重要了。 相对调整价格以直接反映碳的社会成本(直接通过碳税或通过权衡排放权间接获得)将减少碳密集型投资的回报,同时增加低碳资产。

最后,关于中国储蓄对外国人有多重要的问题是,绿色中国的国内金融市场有多重要。 中国还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最大投资者和贷方之一。 肮脏的投资主导了这些流出,特别是在能源部门。 但是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的资金份额一直在增​​加,超过了去年与化石燃料相关的投资(图2)。 在政策方面,最近通过的气候融资指南指出,中国旨在“监管海上投资和金融活动”,这可能表明中国在接受外债环境标准方面发生了转变。 作为该计划的一部分,中国可以像其他大型债权国一样,考虑禁止为海外煤炭和其他化石燃料资产融资。 最后,鉴于许多低收入国家的债务困扰风险很高, 自然交易的贷款可能是COVID-19之后的潜在主权债务重组的一部分。

绿芽

在较早的博客中,我们认为,最先进经济体的自然利率的长期下降为历史上低成本的剩余储蓄创造了机会,从而导致采取气候行动。 中国的利率没有下降太多,主要是因为中国正在通过国家主导的投资吸收其超高的储蓄。 继续前进,而不是将更多的储蓄投入到传统资产中 他们已经只是部分生产力,中国可以通过对绿色投资进行资本配置的决定性改变来推动减排。 这将使中国能够同时实现绿色和经济增长,并使其在未来更加繁荣和可持续。 像其他大型经济体一样,它不应该错过机会。

READ  不那么渴望生活:为什么中国人拒绝高压力工作而倾向于“平躺”?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