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4 月, 2024

Eddiba Sports

从亚洲的Eddiba获取最新的亚洲新闻:重大新闻,专题报道,分析和特别报道以及来自亚洲大陆的音频和视频。

中国经济引擎即将开始萎缩

中国经济引擎即将开始萎缩

暂停

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在经济上与美国接轨。 取决于它的衡量方式,它的 GDP 要么已经超过其强大的全球竞争对手,要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 中国的收入中位数仍然要低得多,但根据生活水平的另一个关键指标——预期寿命,中国在 2020 年的流行年可与美国相媲美。

随着本世纪的推进,中国似乎将经历与美国的另一种不太积极的经济融合。 该国近 10 亿的劳动年龄人口(此处定义为 15 至 64 岁的人口)对其经济崛起至关重要,使其成为面向世界的工场和广阔的消费市场。 但根据联合国上周发布的人口预测,这一群体将在 2030 年代开始迅速下降,到本世纪末将减少约三分之二。 预计到 2100 年美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与现在大致相同,中国的规模将从原来的 4 倍多下降到不到 2 倍。 看看加拿大和墨西哥,这两个国家的就业市场与美国并不完全相同,但共享一个自由贸易区,而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只有 1.2 倍。

这些来自联合国预测者的“中等情景”的预测可以说是对中国人口趋势的过度乐观。 他们假设该国的生育率将从过去几年的急剧下降中反弹,并随着世纪的发展而接近美国的生育率。

对美国生育率趋势的预测也可能过于乐观,但这个国家至少可以依赖另一个中国没有也可能不会在未来接受的人口增长来源:大规模移民。

联合国还提出了一种“低生育率情景”,中国和美国的出生率都稳定在低水平。 其中,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了 80% 以上,北美将在 2097 年超过它。

当然,2097 年离现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在 2030 年受近期出生率下降影响的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之后,这一切都不是注定的。 自 1950 年代以来,联合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人口预测,尽管这些预测非常擅长捕捉全球人口增长的总体轨迹,但它们往往在细节上不太准确。 三分之二或更多的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消失在现代世界是前所未有的,其威胁可能会带来减缓甚至阻止这一趋势的政治和社会变化。 未来 75 年可能会发生许多其他事情来取代这些预测:气候灾难、世界大战、太空入侵、奇点,应有尽有。

此外,联合国人口预测包含有关未来劳动力供应的其他信息,这些信息最终可能比中国和美国如何叠加更为重要。 预计非洲将成为最大的赢家,预计到本世纪末,劳动年龄人口将与亚洲大致持平。 (对于其大陆/地区分组,联合国将墨西哥置于拉丁美洲,并将“北美”定义为美国、加拿大、百慕大、格陵兰、圣皮埃尔和密克隆。)

然而,随着中国在几年内面临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这已经从东亚其他地方开始——日本的 15-64 岁人口自 1994 年以来下降了 17%,而韩国和台湾似乎已经分别在 2017 年和 2016 年达到峰值。 很难忽视该地区从增长到收缩的转变。 这是我自 1950 年以来一直在进行的另一个惊人的比较,以获得完整的效果。

东亚的崛起或许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全球经济趋势。 她的衰落意味着什么?

我所说的“撤退”并不一定意味着类似于罗马的陷落。 尽管 25 年以来(迄今为止)劳动年龄人口不断下降,日本仍然是一个富裕、发达的经济体。 但其占全球名义 GDP 的份额从 1994 年的 17.9% 下降到 2021 年的 5.1%。所有富裕国家都放弃了其 GDP 份额,为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腾出空间,但美国仅从 26.1% 下降到 23.9%。欧盟的份额从 25.7% 下降到 17.8%。

2021年,中国占全球GDP比重为18.5%,占全球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19.2%。 到本世纪末,后者的百分比预计将下降到 6.1%。 中国领导人可以防止国内生产总值同等下降的一种方法是进行改革和投资,使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全球标准。 但正如我的同事 Hal Brands 和彭博社的意见专栏作家,以及中国塔夫茨大学的学者迈克尔·贝克利去年在《外交政策》中指出的那样,对未来经济杠杆下降的担忧也可能导致来自外部:“世界政治中最危险的道路是长期反弹,随后可能急剧下跌。”

美国不会面临这样的前景,至少不是出于人口原因。 人们甚至可以想象,通过重新接受移民、为父母提供更支持的环境或两者兼而有之,它会恢复人口增长。 在美国人极度悲观的时候,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有趣的可能性。

彭博观点的更多其他作家:

乔·拜登(Joe Biden)正在与中国进行错误的斗争:裴敏欣

雇佣暴徒暗示中国更不稳定:马修布鲁克

习近平向投资者发出复杂的信息:任楚立

本专栏不一定反映编辑人员或彭博有限合伙公司及其所有者的意见。

Justin Fox 是 Bloomberg Opinion 业务的专栏作家。 前哈佛商业评论总编辑,曾为时代杂志、财富和美国银行家撰稿。 他是《理性市场的神话》的作者。

更多类似的故事可在 Bloomberg.com/opinion

READ  中国数据保护法的最新进展